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唯一在食品安全周发言的女记者说了什么

2016-06-24 袁端端 健言




南方周末记者在食品安全大会上发言  (图/网络)



抵制谣言,人人有责。而南方周末作为唯一的媒体代表在食品安全大会现场发言,强调舆论监督对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媒体人应该如何抵制谣言、做好公正客观的食品安全报道。



文▏南方周末记者   袁端端




2016年6月14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中央文明办等17部门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2016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式在京启动。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本届宣传周的主题为“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食品安全谣言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从科学家的角度把这些谣言分为四类:利用公众对现代食品工业的了解不够,妖魔化现代食品工业;利用公众对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了解不够,妖魔化现代农业;宣称食物相克,一些谣言把个别的食物过敏事件与相生相克扯在一起;言必称致癌、有毒,但致癌、有毒与否关键看剂量,而不是只要检出某个有害物质就可称之为有毒或致癌食品。


抵制谣言,人人有责。而南方周末作为唯一的媒体代表在大会现场发言,强调舆论监督对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媒体人应该如何抵制谣言、做好公正客观的食品安全报道。




下是南方周末记者发言内容:


尊敬的汪洋副总理、各位来宾:
大家好!
现在我们的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各类网络谣言传播的45%,位居第一。用一句流行的话说:“真相还在系鞋带时,谣言已经跑遍全中国。”从一名记者的角度观察,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传播环境的改变。传播泛媒体化了,我们的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操作,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己可以发布信息、传播信息。我们的微信用户已近7亿,人人都是媒体,传播只需要一个转发键,信息呈现去中心化,发散式的,野火式的特征,极端情况下甚至是煽动型的。
尽管每个人关心的领域不同,但大家肯定都不会对这些标题党陌生——“不转不是中国人”“惊呆了”“太可怕了”“出大事了”等,它们有的短时间内获得10万+阅读。
打个比方,公众很容易相信一条来自网络的食品安全说法,这种说法所描述的过程,恶心、反胃程度越甚,也越容易引起公众基于安全焦虑的愤怒,这很容易冲淡本不可或缺的理性判断。所以很多时候,帖子传递的是情绪,不是真相。
其次,微信都是熟人传播的社交工具,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更为密切,暗示了信息可靠度和真实性,无形中增加了谣言的影响力。用户在朋友圈中参与谣言传播,从“一人传谣”发展到后来的“三人成虎”,加上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知识还很薄弱,容易从众。谣言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发酵趋势。
再次,微信封闭性和私密化的特点限制了意见领袖辟谣的影响力和信息更新速度,使谣言的自我净化能力大大减弱,信息沉淀时间长,传播效果增强,影响恶劣。
食品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论题,这是因为食品行业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行业。由于单个消费者不可能全面掌握有关食品的全部信息。加之,目前我国食品监管以政府主导,虽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很高,食品行业协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他们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充分。
而客观公正的媒体报道恰好可以帮助公众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促进公众全面参与监督,这也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一则耸人听闻、违背常理的消息,普通人也许没有能力来辨别其真实性,但作为社会信息传播中重要把关者的媒体,则负有这种义务和责任去挖掘真相、遏制谣言。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专业的媒体报道有时候比医生更能救人。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不严谨的媒体,包括个人自媒体,传播了一些食品安全谣言,对媒体公信力造成了损害,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一旦传播的信息被证失实,媒体很容易从“社会的记录者”转变为“谣言的二传手”,长此以往,传媒界会失去公信力和存在的价值。
作为记者来说,我很不愿意看到一则消息,在经过不断转发,添油加醋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假新闻,这可能是传播的最糟糕的结果了。为避免这样的恶果出现,我希望所有的媒体人和传播者都应该珍惜自己的权利,做一名精雕细琢的“手艺人”,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对生产出的每一条新闻负责。在新闻抵达受众前反复核实信息源,传播渠道,鉴别其真伪;对于暂时无法核实真实性的消息,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给自身留下更多时间去探究观察。
其实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做的还是一样的事——发现故事,寻找信源,采访,查证,分析数据和信息……这无关你在哪儿,你在什么机构,新闻的实质一直都是这样,应该恪守原则也是一样的。
南方周末一直保有一种传统——对专业追求和业务创新的无比看重。从创办至今三十多年,不论是高歌,还是潜行,南方周末在任何局面下都没有放弃这种新闻探索、专业追求。这样一种“职业共同体”的传统,提醒同仁对新闻报道保持及时的检视,对职业操作有不断的反思。

我所在的健康版和新媒体平台“健言”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一旦出现引起大众恐慌的事件,我们第一时间便会联系核心专家和政府部门,对无法核实的消息绝不予传播,更不会以任何赚取社会关注度的形式炮制新闻。以往的很多报道,白酒塑化剂、五得利面粉事件、奶粉肉毒杆菌的乌龙事件都是最后证实和开始的结论截然相反。但南方周末都坚持了以事实为导向,对真相探究客观中立,多方求证,避免了谣言产生。


而一些从业者没有在传统媒体经过正规的采编训练就去写新闻,没有核实能力和专业精神,又想求快求新求独家,很多时候生产出的根本不是什么独家新闻,而是独家耻辱

在这个信息提供者鱼龙混杂、海量信息难辨真假的时代,造谣与辟谣的攻坚战几乎每日上演。我们仍极度需要,也应该尊重真正严谨的深度调查新闻人,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呈现了社会事件中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和逻辑。



 

 


(视觉:林斯嘉)




健言往期精选链接(点击标题获取)

深度丨国家控烟条例被指受干扰面临倒退

CFDA滕佳材副局长详解奶粉配方注册监管如何实施

“护考”的灰色生意:“265个女生,9个男护作弊,没有一个被发现”

“超重”的地球

破局玉米临储乱象|农民喊赔,仓库爆满,企业叫亏

患儿或达数千万,医生只有300名|中国儿童精神疾病治疗之困

缓和医疗,与红二代们力推的尊严死

中国特色的癌症免疫疗法:监管停滞,业务疯狂

南周对话甘肃卫计委主任刘维忠:「面对骂,我已经习惯了」

谁来管管高价月子会所?

“病人的饭怎么吃?”特医食品中国破冰记

过劳死?人才流失?麻醉医生窘境待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